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十二次中东冲突:被鲜血与战火萦绕的八十年

中东,这片连接亚、欧、非三大洲,被地中海、红海、里海、黑海、阿拉伯海环绕的“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却也因此在近80年间饱受冲突的困扰。自20世纪40年代末起,一系列冲突事件在这里接连上演,深刻影响着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

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参战方:以色列;埃及、外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联盟。

起因: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该决议将巴勒斯坦57%的土地划给犹太人(当时犹太人仅占巴勒斯坦人口的1/3),阿拉伯国家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埃及、外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联盟向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关键进程:战争初期,阿拉伯联军凭借兵力优势,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以色列过半领土。以色列则利用联合国调停的停火期,积极扩充兵力,从欧美采购大量先进武器。停火期结束后,以色列发动反攻,扭转了战局。以色列军队夺取了加利利、内盖夫等战略要地。

结局:以色列最终控制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比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定的面积多了6200平方公里。这场战争导致96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成为难民。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也在此期间显现,约旦吞并了约旦河西岸,埃及控制了加沙地带。阿以冲突从此长期化,难民问题也延续至今,成为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重要根源。

影响:阿以冲突长期化,难民问题延续至今,成为中东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参战方:以色列、英国、法国;埃及。

起因: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这一举措触及了英法两国在该地区的殖民利益。英法两国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

关键进程: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迅速闪击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对埃及的军事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埃及军民顽强抵抗,采取沉船阻塞运河等方式来阻止敌军推进。

结局:在埃及的英勇抵抗以及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美苏两国向英法施加压力。最终,英法以三国被迫撤军,埃及取得了战略胜利,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完全主权。此次战争后,英法在中东的殖民体系彻底崩塌,美苏开始正式主导中东格局。以色列则获得了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解除了红海封锁。

影响:英法殖民体系开始崩塌,美苏正式主导中东格局;以色列获得蒂朗海峡航行权,解除了红海封锁。

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

别称:六日战争、六五战争。

参战方:以色列;埃及、叙利亚、约旦。

起因: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战争爆发前已极度紧张。1967年5月,埃及要求联合国部队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并宣布封锁蒂朗海峡,以色列以此为由,于6月5日对埃及发动先发制人的突袭。

关键进程:以色列空军在战争初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奇袭摧毁了阿拉伯国家90%的战机,迅速夺取了制空权。随后,以色列陆军在6天内势如破竹,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及东耶路撒冷。

结局:以色列的领土在此次战争后扩大了3倍,达到约6.5万平方公里,还控制了耶路撒冷全城。阿拉伯国家则丧失了大量战略要地,产生了30万新难民。巴解组织在此之后转向游击战,试图继续反抗以色列的占领。联合国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土地换和平”,但该决议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影响:阿拉伯国家丧失大量战略要地,产生30万新难民,巴解组织开始转向游击战;联合国通过242号决议,提出“土地换和平”原则,但未能有效落实。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

别称: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

参战方:以色列;埃及、叙利亚。

起因: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决定向以色列开战。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教赎罪日,以色列军队戒备松懈,埃及、叙利亚趁机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

关键进程:战争初期,埃叙联军取得了显著进展。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成功摧毁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叙利亚军队则在戈兰高地发起猛攻。以色列紧急动员全国力量,后期展开反攻,一路反攻至运河西岸,包围了埃及第三军团。

结局: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取得的优势最终未能保持,但这场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埃及在战后转向亲美,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埃以和约》,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此外,战争还引发了石油危机,全球经济遭受重创。

影响:埃及开始转向亲美,1979年与以色列签署《埃以和约》,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石油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5.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

别称:黎巴嫩战争。

参战方:以色列、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巴解组织、叙利亚。

起因: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黎巴嫩成为阿以冲突的新热点。几次中东战争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力量涌入黎巴嫩,使之成为巴解组织袭击以色列的基地。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遭到巴勒斯坦武装枪击重伤,以色列以此为借口,于6月6日大举侵入黎巴嫩。

关键进程:以色列出动10万兵力入侵黎巴嫩,迅速包围了贝鲁特西区的巴解总部。叙利亚军队在与以色列的交战中损失惨重,400辆坦克、58架战机被摧毁,最终被迫撤军。期间还发生了贝鲁特大屠杀,亲以的长枪党民兵在以军默许的情况下,屠杀了萨布拉-夏蒂拉难民营1500名巴勒斯坦人。

结局:巴解组织主力被迫撤出黎巴嫩,分散至突尼斯等国。以色列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深陷黎巴嫩泥潭,1985年被迫撤军(仅保留南部安全区)。此外,真主党在黎南部崛起,成为以色列长期的威胁。

影响:真主党在黎南部崛起,成为以色列长期的威胁;以色列陷入黎巴嫩战争泥潭,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6.两伊战争(1980-1988年)

参战方:伊拉克;伊朗。

起因:两国在领土争端(如阿拉伯河边界划分)、宗教矛盾(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纷争)、民族问题(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矛盾)以及地区霸权争夺等多方面存在深刻矛盾。伊拉克和伊朗在领土、宗教、民族等多方面存在矛盾。两国对阿拉伯河的主权划分一直存在争议,伊朗支持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势力,而伊拉克则试图在中东地区树立霸权,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关键进程: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伊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凭借突然袭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随着伊朗军队的抵抗和反击,战争陷入长期的消耗战。双方在陆地上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役,同时还开展了袭船战、袭城战等,给两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

结局:1988年8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两伊宣布停火。

影响:长达8年的战争使伊拉克和伊朗两国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双方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人员伤亡惨重。这场战争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使伊拉克在战争后负债累累,为其后续入侵科威特埋下了隐患,同时也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

7.海湾战争(1990-1991年)

参战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包括沙特阿拉伯、埃及、英国、法国等);伊拉克。

起因:伊拉克在两伊战争后经济困难,与科威特在石油政策、领土争端等问题上矛盾激化。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突然入侵并占领科威特,宣布科威特为其第19个省。这一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引起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关键进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并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获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7日对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多国部队通过大规模空袭,摧毁了伊拉克的军事设施、指挥系统和经济基础设施,2月24日,联军发动地面攻势,利用现代化武器和战术优势,在百小时内迅速突破伊拉克防线,解放科威特。。

结局:伊拉克军队被迫撤出科威特,科威特恢复独立。海湾战争展示了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对世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为后续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干预埋下了伏笔。

影响:美国在冷战后确立了其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展示了高科技战争的威力,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加剧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为后续地区冲突埋下伏笔。

8.伊朗核问题及地区紧张局势(21世纪以来)

背景:自2002年以来,伊朗核计划引发国际社会关注,西方国家怀疑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伊朗则表示其核计划仅用于和平目的,如发展核能发电等。

过程: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了多轮经济制裁,试图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伊朗在面对制裁压力下,一方面坚持其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另一方面加强自身军事防御能力。2015年,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签署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伊核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以换取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但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新对伊朗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再度升级。

结果与影响:伊朗核问题使伊朗与西方国家关系持续紧张,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伊朗在制裁压力下,经济面临困境,但同时也在地区事务中更加坚定地维护自身利益。该问题还引发了中东地区军事竞赛的加剧,对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9.伊拉克战争(2003年)

参战方: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伊拉克。

起因: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被证明情报错误)和与恐怖组织有联系为由,在未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联合英国等部分国家,决定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旨在推翻萨达姆・侯赛因政权。

关键进程: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先进武器装备,迅速突破伊拉克防线,在短时间内占领了伊拉克主要城市。萨达姆政权迅速倒台,萨达姆本人也在后续被抓获并处死。但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混乱,各种武装派别兴起,恐怖主义活动频繁。

结局: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伊拉克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恐怖组织滋生,暴力冲突不断。

影响:伊拉克国家重建困难重重,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中东地区局势更加不稳定,极端组织如“伊斯兰国”(ISIS)趁机崛起,对地区和国际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美国在中东的形象和影响力受到一定冲击,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产生更多质疑。

10.叙利亚内战(2011年至今)

背景:2011年,受“阿拉伯之春”影响,叙利亚国内出现反政府示威活动,随后演变为武装冲突。叙利亚政府与反政府武装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外部势力也纷纷介入,使内战局势更加复杂。

过程:内战初期,反政府武装在部分地区取得进展,与叙利亚政府军形成对峙局面。随着战争的发展,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崛起,并占领了大片领土。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出于不同利益考虑,纷纷介入叙利亚内战。美国支持部分反政府武装,俄罗斯则对叙利亚政府提供军事援助,土耳其则在叙利亚北部采取军事行动,打击库尔德武装。

结果与影响:叙利亚内战已持续多年,造成数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叙利亚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这场内战使叙利亚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战场,不仅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还引发了严重的难民危机,对欧洲等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1.巴以冲突(2023年至今)

参战方: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等。

起因:巴以之间长期存在领土争端、宗教矛盾(耶路撒冷归属问题)以及巴勒斯坦建国等核心问题未得到解决。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突袭,冲突爆发。

关键进程:2000年,巴勒斯坦发动第二次大起义,此后巴以之间冲突不断。2006年,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以色列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实施封锁和军事打击。2014年7月,以色列发动大规模打击加沙地带的行动,长达一个多月的冲突造成超过20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万余人受伤。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采取新一轮军事行动,以色列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对加沙地带进行大规模军事打击。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2024年4月13日公布的数据,此轮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3.36万人死亡、7.6万余人受伤。

结局(截至目前):冲突仍在持续,虽有多次停火谈判和协议,但都未能实现持久和平;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严重,大量平民流离失所,食品、医疗资源短缺。

影响: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使地区和平进程遭受严重挫折;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各国呼吁停火并推动和平解决方案;对全球能源市场、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巴以问题解决机制的反思。

12.伊朗-以色列冲突(2025年)——中东新冷战的爆发点

宗教对立: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与伊朗什叶派“输出革命”理念根本冲突,伊朗总统曾称“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核问题博弈:2015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签署后,以色列一直反对该协议,认为伊朗“以和平利用为名发展核武器”。

“狮子的力量”空袭(2025.6.13):

以军200架战机分三波袭击伊朗纳坦兹核设施、伊斯法罕导弹基地,使用GBU-28钻地弹摧毁地下掩体,造成3名核科学家与5名革命卫队将领死亡;

伊朗“圣城旅”当晚发射150枚“征服者-110”导弹报复,特拉维夫市中心商业大厦被击中,造成27人死亡。

区域连锁反应: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80枚火箭弹,叙利亚境内亲伊朗民兵袭击美军驻代尔祖尔基地;阿拉伯国家联盟紧急召开会议,埃及总统呼吁“避免中东陷入全面战争”,但沙特等国拒绝谴责以色列。

核扩散与能源危机风险

伊朗核计划加速:冲突爆发后,伊朗宣布重启丰度60%的铀浓缩活动,距离武器级铀(90%)仅一步之遥;

霍尔木兹海峡封锁威胁:伊朗多次警告将封锁全球30%石油运输通道,国际油价在冲突爆发48小时内飙升12%至98美元/桶。

参考文章:

1.《以色列铁血崛起:五次中东战争全解码》-潇洒独行荒原路

2.《新闻背景|中东战争大事记》-新华网

3.《海湾战争:中东地缘政治的转折点与现代战争的里程碑》-朱大庆225

4.《回溯|巴以恩怨:1947分治协议与伤亡超越历次中东战争的本轮冲突》-澎湃新闻

5.《扒开中东战争迷雾,看透背后利益棋局》-升学帮

6.《十场中东战争》-360个人图书馆

7.《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的5次大规模战争)》-搜狗百科

8.《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等,80年代的中东乱局》-闫之有理

9.《中东(亚洲西部、非洲东北部的地缘政治区域)_百科》,抖音百科

10.《新闻背景|中东战争大事记》,新华网

11.《回溯|巴以恩怨:1947分治协议与伤亡超越历次中东战争的本轮冲突》,澎湃新闻

12.《中东》,维典百科

(注:作者总结整理;如有不妥请及时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