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与驻平津的傅作义原本自信满满地认为,刚刚打完辽沈战役的东野主力,铁定要休整至少三个月。算盘打得啪啪响——守住北平、天津、张家口几大门户,塘沽紧接出海口,坚如铁桶;万一战局不利,咱们还能从铁路两端一左一右潇洒撤退。你说你的我打我的,两个指挥官各怀鬼胎,一边想着把责任推到对方头上,一边还在暗中分蛋糕。可谁想到辽沈战役过去短短21天,东野80万大军悄声无息已入关,平津之战骤起——历史给了弗兰肯斯坦式的反转,正方与反方的算盘,都成了竹篮打水。到底是谁真正掌控了东北和华北的命运?悬念刚刚拉开。
这盘棋下到这里,东北的天已经变色。其实早在1948年初,美军顾问巴大维就给蒋氏支了几条狠招——兵力缩回锦州,长春沈阳都别要儿,不然空运补给拖垮经济,还不如抽身到关内,反正最后压力都甩锅给了解放区。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这可是相当精明的冷算盘。但蒋氏身边各路人马算盘各打各的:东北代表要权要钱,撤了他们这点特权就归零,谁乐意?华北将领怕东野进关,自己的担子更重,也跟着抬杠。普通老百姓怎么想?有些人盼着动乱快点结束,别管谁赢,换口饭吃就行;有些跟着部队跑的人家,也揪心地看着局势变幻——没人安心。
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各路辩论你方唱罢我登场,实际都是各扫门前雪。蒋氏自以为妙计安排沈阳部队撤到锦州,长春留下牵制东野,可卫立煌上将却坚决不干。理由嘛,说穿了也就一句:别想让我背锅!东北接连输了仗,谁要为丢地负全责,未来职场怕是直接见底。这时候蒋系、傅系、所谓社会名流纷纷说辞,大家的主旋律就是别让我受罪。既不真正愿意撤兵,又不愿意负责任,反而陷入了假性和平僵局。蒋氏“三思而后行”,其实事事拖延,手头捏着巴大维的建议,左看看右瞧瞧,终归还是下不了那个“狠心”的决策。
就在你以为都按部就班走流程时,突然反转杀到。辽沈战役一声令下,东野如猛虎下山节节推进。蒋氏后悔莫及,原本安排沈阳兵力撤锦州成了亡羊补牢。可是卫立煌一拖再拖,廖耀湘又按兵观望,权力和责任的踢皮球把锦州变成了多米诺骨牌上的第一张。更吊诡的是,援锦部队不是直接去救,而是先挥刀向彰武,理由是截东野后勤。其实大家都明白,真要救火就得奔着火源,搞旁门左道,不过是留着本钱好做下一步打算。结果锦州失守,东北“门户”一夕间塌方。眼前这场混战,不仅是部队拼死搏杀,也是指挥层互不信任一败涂地的写照。
锦州破后,战局看似尘埃落定。实际上,沈阳、长春的十几万大军还死死顶着,蒋氏和手下将领又开始纠结犹豫:是死守,还是突围?沈阳这座重工业大城握在手里,蒋氏还在幻想用空投补给撑一阵,图一个国际上的“面子”。卫立煌又是裹足不前,廖耀湘则陷入撤往沈阳还是营口的迷局。表面在维持平衡,其实暗藏更大危机。傅作义和蒋氏心怀鬼胎,什么时候放弃平津,怎么择机南退,各有算盘。到头来,各自的自保心理导致裂痕越来越大;本可稍微延缓东北局势的方案,因不断的分歧、踟蹰,最终分崩离析。
说句大白话,大伙都觉得那些高高在上的指挥大员都是智多星,其实关键时候拼的不是谁会指点江山,而是谁敢拍板认账。卫立煌死活不撤——是战略定力?更像是想少背黑锅。巴大维出的主意,大伙都说高明,其实不过是把烂摊子丢给别人,等着别人收拾残局。蒋氏每每临阵做选择,不是举棋不定就是前怕狼后怕虎,真正需要决断的时候,领导班子能吵一天。有意思的是,这些将领自己明知不撤会死,撤了会挨批,最后干脆相互挤兑——你说这是心系国家,还是各扫门前雪?伟人那边倒干脆,打赢就是老大,累了也得咬牙上。这么一比,某些人的所谓“英明决策”,其实还比不上老百姓在菜市场买菜痛快。
看完整个辽沈战役的决策拉锯,很多网友肯定要问了:要是真重来一次,你觉得到底是卫立煌对,还是蒋氏高明?撤兵与否,是顾大局还是顾自己?平津要不要放弃,最后是不是早晚都会输?还有人说:“蒋军也太胆小,缩手缩脚连路都走不好。”可你要是站在他们的位置,这一退退错了就是身败名裂;不退,死守孤城结果也是死路一条。可笑的是,有些将领嘴上喊着“国家利益至上”,一遇到卸责,个个缩脖成鹌鹑。你们觉得,历史节点上的那些“关键选择”,到底是英明,还是懦弱?如果换成你,敢不敢拍板做决断?欢迎留言——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