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一位饱受折磨、形同死狗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他的面容已经惨不忍睹,只剩下等待腰斩的命运。
临终之际,这位悲戚的老者望着自己的儿子,哀痛地留下了遗言:“吾欲与汝,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在这句绝望的话音未落之后,他便承受了腰斩之痛。
这个人正是曾经的大秦宰相,秦始皇的心腹——李斯。
他力主推行郡县制,实现大一统,为何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要解开这一谜题,我们需要回溯到他最后那篇惊世骇俗的雄文,它与李斯的一生密切相关。
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自幼聪慧过人,才名远扬。他师从荀子,研习儒家经典,并成为博学多才之士。学成后,他在楚国担任小吏,但不甘平庸的他决心前往秦国追求更大的功业。
初到秦国时,李斯投靠广纳门客的秦相吕不韦,成为其门下一员。尽管衣食无忧,但他的志向并未得到施展。
在此期间,秦国发生了郑国渠事件,一个韩国奸细引发了六国士子的恐慌。愤怒之下,秦始皇决定驱逐所有外国客卿,这是典型的矫枉过正。而身为外来者的李斯,也被列入清退名单。
面对即将降临的不幸命运,李斯写下了一封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在这封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谏书中,他列举了历史上那些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外国客卿,以证明这些人才是秦国强盛的重要原因。
随后,他提出只有兼容并蓄才能实现国家统一。这篇文章逻辑严谨、文采飞扬,使嬴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撤销了驱逐令。
凭借这篇雄文,李斯赢得了嬴政的信任,从默默无闻变得炙手可热,在统一天下过程中贡献良多,最终升任丞相。
然而,这位仕途顺畅的大臣,其实道德水准极低。虽然出自儒家,但他却彻底抛弃王道理想,是个纯粹实用主义者和法家的践行者。
在主持统一后的政务时,他延续被自己诬陷致死的师兄韩非子的思路,大搞愚民政策,并建议焚书,将儒家传统颠覆殆尽。
在他的理念中,人们只需懂法律,以官吏为师即可。他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知识分子和武力人士同样危险,不受欢迎。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大一统措施得以强力推进。然而讽刺的是,这些措施并未能挽救秦帝国,相反,在秦始皇驾崩后,引发了一系列叛乱。“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和项羽这两位“不读书”的人物,用宿命般讽刺的方法推翻了秦帝国。
而这一切,都源于秦始皇去世后的一场政治斗争。秦始皇在沙丘意外身亡后,秦国迅速陷入混乱。按理说,大公子扶苏应继承皇位,但他却被阴谋所害。
赵高为了让胡亥登基,不惜篡改遗诏,并携带伪造的诏书去寻求李斯的支持。李斯一看便知这是假的,因为他深谙秦始皇的本意。
最初,李斯坚决拒绝了胡亥和赵高的阴谋,他想要守住最后的底线,对得起已故的秦始皇。然而,这条底线最终还是没能守住。
赵高了解李斯的弱点,那就是对权力的贪婪。他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来动摇李斯。当年,李斯还只是楚国的小吏时,有一次看到粮仓中的老鼠肥硕,而厕所里的老鼠却瘦骨嶙峋,从而领悟到一个道理:环境决定命运。
在良好的环境中,老鼠可以安享富贵;而在恶劣环境中,它们只能忍饥挨饿。这也坚定了李斯前往秦国追求权力和富贵的决心。
一路走来,李斯抛弃了吕不韦提供的安逸生活,也背弃了同门韩非,以及儒家的理念,一直坚持实用主义,终于从白衣小吏成为丞相。“硕鼠理论”不仅让他步步高升,也在关键时刻引导他走向歧途。
当赵高提醒他说:“若扶苏称帝,必定重用蒙恬,到时候你怎么办?”这一句话彻底击溃了李斯内心最后的一丝坚守。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扶苏称帝,而蒙恬得到重用,那么自己将何去何从?没有权力和富贵,他岂不是成了过街老鼠?
明白这些后,自以为聪明的李斯与胡亥、赵高联手,用伪造的诏书逼迫扶苏自杀,同时也令生无可恋的蒙恬自尽。随后,胡亥顺利成为新的帝王——秦二世。
为了巩固地位,他们三人又将始皇帝留下来的20多个子女斩草除根。这样一来,李斯如愿保住了自己的官职,继续担任丞相。
然而,这样悠哉悠哉的日子并不长久!随着秦始皇驾崩,如同诅咒般笼罩着整个帝国,各地纷纷爆发叛乱。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各地响应不断;六国旧部重新崛起,再次搅动天下风云。
此时,沉迷于享乐之中的秦二世,在赵高蛊惑下依然昏庸无能,只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更大的愤怒。当陈胜部将周文率数十万大军攻至函谷关时,这才惊醒了整个秦帝国。
危急关头,在李斯举荐下,少府章邯被任命为统帅。他带领释放出来的十多万奴隶以及少量精锐部队,对起义军进行反击,总算暂时稳住局面。
然而战火并未熄灭,即使陈胜、吴广已死,还有项羽、刘邦等人在继续抗争,各路诸侯仍然在挑战着摇摇欲坠的大秦帝国。
面对风雨飘摇的秦帝国,李斯感到肩负重任,他以政治家的敏锐直觉,上书劝谏秦二世:你应当励精图治,减少徭役,勤政爱民,以尧舜禹为榜样,再创盛世。
李斯深知秦帝国的问题根源在于苛政猛于虎,这也是山东六国纷纷起义的原因所在。尽管李斯的道德水准堪忧,但他依然是个聪明人。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主子和所谓的盟友却愚昧无知。
秦二世看到李斯的上书,没有反省自己,反而勃然大怒。
他斥责李斯:“什么尧、舜、禹,他们住着破房子,像奴隶一样生活,这哪里是帝王该有的样子?如果帝王不能自由自在、享受安逸,那统治天下还有什么乐趣?”这番话暴露了秦二世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然而,这还不算完。他继续斥责李斯,说:“你身居高位,却替盗贼张目,你到底有什么企图?”这是诛心之言,因为当时李斯家族在朝中势力庞大。
李斯是丞相,而他的儿子李由则是三川郡郡守。然而,由于屡战屡败,有人怀疑他与项羽、刘邦暗通款曲,有不臣之心。
秦二世的话让李斯惶恐万分。这言外之意,是要杀我吗?为了自保,自认为深谙人性的李斯立刻抛弃了仅存的一点良知和底线,变回了那个实用主义者。他连夜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行督责书》,将秦二世胡亥的话语进行了充分肯定。
这篇文章文采飞扬,虽然开头有些许劝诫之词,但核心主题却引用韩国改革家申不害的话,为秦二世助威。
文章称帝王就应该享受,无所事事,并指出治理国家的核心不是仁义和付出,而是督责——即严厉督促臣子和百姓,只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就能安稳,君王就能享乐。
总而言之,只要不讲仁义道德,就能长治久安。
这篇雄文一出,令秦二世欣喜若狂,他立即下旨制定更加苛刻残暴的法律,并在李斯建议下实行“督责”之术,对于臣子的错误毫不宽容,一旦发现图谋不轨便处死。结果,民众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
难道李斯不知道恶政会带来什么后果吗?当然知道,这是在燃烧中的火焰上添柴。但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仍旧这么做了,只为保住生前的权势与地位。
最终,这位深谙“硕鼠理论”的人,也成了逃不出粮仓的大鼠。在恶政压迫下,关东局势非但没有好转,还急剧恶化。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诸侯联军浴血奋战,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赢得了胜利,这一刻成为他人生中的巅峰时刻。随后,他带着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函谷关进发。
与此同时,善于灵活应变的刘邦也不甘示弱,在四处机动之后,率领十万人马直逼武关。那句“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言,让这两位千古英雄前赴后继,秦帝国的命运因此摇摇欲坠。
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李斯发现自己陷入了危机。
他的政治盟友赵高,因为秦二世态度的转变而开始心生不安。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赵高决定将祸水引向李斯。在一系列阴谋诡计和严刑逼供之后,李斯被投入监狱,成了罪人。
为了保住性命,李斯不断上书秦二世申诉冤屈,但结果却是一次次遭到赵高的斥责和威胁,被迫认罪。最终,在酷刑折磨下,他承认了所谓的谋反罪行。
既然李斯已经认罪,秦二世自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那令人唏嘘的一幕:奄奄一息的李斯与儿子一起走向刑场,被腰斩处死,用生命诠释了一个真理——算计过头,会丧命。
李斯的一生充满算计,他背弃了理想,坚持“硕鼠理论”,最终没有逃脱成为硕鼠的命运。当秦帝国这个庞大的粮仓崩塌时,他也随之陪葬。
如果当初他能坚持原则,不断劝谏秦二世,也许结局会有所不同?如果不是他的最后一篇雄文激怒天下,又是否会加速秦帝国覆灭?
历史从不假设,只留给我们教训和因果循环。这一切随着时间消逝,我只能感叹:“文人误国”的后果极其可怕,那看似美好的“硕鼠理论”其实是一剂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