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2023年光是某知名社交平台上,“生活精致党”相关内容播放量就破亿,带货广告一锅端地刷屏。在北上广深,月薪两万的白领照样被35年房贷薅得裤子都快不剩,这还不是段子,是实打实的数据。可偏偏身边总有一号人,哪怕每天过得跟煮面条一样清汤寡水,说起话来还是“我当年陪XX老板吃饭”“去年刚刚盘过巴黎”“那个顶级宴会我小有一席”。听得你一愣一愣,人家几乎就能给你讲出一部“穷人冒充有钱人”的连续剧。问题来了,这种“见过大场面但混不进去”的神奇生物,真的如他说的那般潇洒?还是说,背后其实一地鸡毛,乐呵给谁看呢?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些表面辉煌、实际尴尬的“社会魔幻现实主义”吧!
有人说,现代社会,最大的对立不是贫富差距,而是“气氛差距”——你谋着柴米油盐,他盘着西装格调。咱们普通打工人,工资一发到手,还没捂热乎,已经被房租、水电、车贷、娃的课外班分割成渣渣。可那几位“精英气场外溢”的哥们、姐们,连发朋友圈都自带滤镜豪华餐厅的鹅肝切得比饺子皮薄、机场候机楼成了打卡常规操作、名媛拼团下午茶,张张照片都能上杂志。你问他多少钱?人家一摊手“这种小钱,见多了,全是小case!”大哥,听你这口气,这世上还真没啥能让你皱下眉头的,除了晚饭油炸花生米咸了点?
这帮人直接把“派头”玩成了全职工作。只要开口就有故事,闭上嘴都能冒光,“我朋友某上市公司高管”“那谁谁请我一起做投资”,还有新进最流行的句式,“别看我不红,但我见过大排场!”可你真叫他请顿饭,立马切换省钱模式,“这家人均太贵啦,咱们换个地儿。”听得多了,有时都怀疑,这都是拍抖音剧情片来的演员吧?
说起生活的真相,和这类“空气精致人士”比,咱普通人其实过得明明白白。平时微信群里,一个月要吃白菜萝卜、拼单榴莲;朋友圈倒是没事拍个咖啡杯,背后却是兑奶精的速溶三合一。再看看他们,朋友圈豪车美食齐飞,旅行都是跨省起步级的。一到月底人变得极其低调,甚至神龙见首不见尾。难怪小区保安都说,能装的才是狠人!
有意思的是,这帮人出来混迹江湖,总带一种“我早就习惯这一切”的淡定劲儿。人家聊起投资来头头是道,可真要说起操作,多半也只是“之前有人拉我一起做基金”、结果项目早凉了。还有些哥们,满嘴“我的朋友谁谁最近新入行”,实际自己账户一年下来就靠花呗苟延残喘。更有甚者,跑去高档场所,上菜一服务员认识他,“上回没把账结清呢,今天现金结?”尴尬的一匹。
可最狠的,还是那些越混越虚的自媒体造势每天直播间里金句如潮,“精致不是有钱,是会活!”殊不知,台下一群人正焦头烂额地算着信用卡还款日期,明明兜比脸还干净,还要自称“灵魂富有”。这年头,拼的不是资产表,而是包装水平。你以为都靠努力,其实个顶个是表面风光、里子藏刀。
表面平静,内心炸锅。不可否认,这类人时常也挺苦的。看着朋友圈点赞过万,直播人气杠杠的,背后谁又能理解他们的压力?有的人确实穷得一身傲气,背负四五张信用卡,房贷压身还要分期买新手机。偶尔也会空空如也地站在写字楼下,心里暗暗叨咕“总有一天也混个像模像样。”
有些人真是无奈才走到这一步。他们呢,是谁的同学、谁的老乡,偶尔碰到点大老板喝个咖啡就仿佛半只脚迈进成功圈。其实不过是南柯一梦。只是想借着过往的一点“擦边光”点缀自己的人设。这和抖音里配音的“老板下午带我喝茶”没啥两样,好像不晒晒生活精致就没人搭理。
路人甲乙丙丁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拉几句“你看人家混得多好!”可是真叫他们深聊,啥也聊不出来。甚至有些小年轻还真被带跑偏了,攀比上瘾、焦虑透顶。你说现在社会,光鲜背后全是坑,谁都未必是真正赢家。反而主打“人设”的,最后装过了头,掉进自己编的坑里,爬都爬不上来。
这边是“自信追梦”的台词,那头是“负债累累”的窘境。现实生活哪有那么多童话,咱打工人老老实实才是正道!可偏偏装派头的永远不缺追随者,网上号称活明白的,线下照样薅信用卡。有些人混成啥样,全靠嘴皮子一翻。
反转来了,哥们姐们——你以为演技到此结束,那你还是太单纯。这类人里头,最牛的高手已经进阶为“网红社交达人”,他们专门混迹各种名媛局、高端群、奢侈品聚会,左手拍照片、右手写文案。朋友圈里每张照片都是精修+滤镜加工,文案更是鸡汤一碗接一碗。可你真以为他们天天吃鱼子酱、住江景房?真相扎心了九成场面是“拼单+AA”,甚至网上租包、租首饰成常态。你要是会点侦探本领,顺着细节一查,发现他们的“豪车”其实租来的,手上戴的天价表没准还按小时算费用。更劲爆的,有些人身上都穿着“别人的西装”,连自拍时桌上的咖啡都是咔!拍完照,立马请服务员撤下,怕浪费。
别以为“唯有穷人才炫富”,某些半吊子成功人士也难免迷失自己。大学同学群里、楼下理发店里,这种对比随时都能炸出火药桶。上次我一哥们,朋友圈晒出“亿元项目启动仪式”合影,几天后就说“快帮我点外卖券,这月又透支了”。真招人笑哭表面风光的背后,原来全是烟雾弹。你以为这是稀奇事?其实各行各业都这样。金融圈自嘲“西装革履,月光负翁”;互联网人整得体面,私下里还不是外卖点二十减十。
最值得警惕的,则是“气氛组”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少年轻人看了“精致派头”的生活分享,心气蹿天,巴不得今天就飞去冰岛明天睡在大理天台。可谁想过背后压力?信用卡欠了一圈,贷款还得找父母救场,个别更甚者直接掉进“虚荣坑”,人生观一旦畸形,翻身就难了。
但人性嘛,总是喜欢拿别人的光鲜跟自己的落魄比。都觉得“我也能”,殊不知混出了面子,钱包才是真底气。不懂装懂、强行装精致,到头来“一地荒凉”。这热闹,不是喜剧,而是魔幻现实剧啊!
看似一切归于平静,社交平台照样日更精致生活,线下还是人来人往。隐藏的危机其实才刚刚开始。这种社会风气,使得不少普通人越来越焦虑别人家的娃早补习,别人家的婚礼排场足够剪一部大电影。没两把刷子的年轻人,朋友圈发个土豆炖牛腩都怕掉份,结果为了跟风,琢磨着刷卡买名牌、砸钱装修、硬着头皮贷款,人生就像不停开新的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窟窿能不能堵住。
源头其实早埋下了。现代社会,信息炸裂,咱们谁都爱“看热闹”,偏偏看多了就信以为真;你明明知道人家摆拍,可心里还是忍不住酸几下;你明知道商家喜欢营造“光鲜人设”刺激大家买买买,可一不小心就被带了节奏。更别说某些网络UP主,丧心病狂地租高级公寓、拼高档化妆品、故意秀身材秀包包,表面一句“热爱生活”,其实全是“热爱包装+还贷”!
越来越多人陷入“精致焦虑症”。上班拼、下班也拼,拼到谁都在撑。攀比心态横行,老百姓不干实事,反倒信了“人设”,一出门就想装,回家拆穿自己。多少家庭因高消费刷爆信用卡,多少年轻人苦于偿贷压力惶惶不可终日。这“气氛组”的面子工程,哪个不是虚空中的胖泡泡,一戳就破。
可惜啊,大众还没觉醒,不少人还乐于这种自欺欺人的表演。朋友圈依旧一片欣欣向荣,现实里却是“信用卡快透支了,房贷还得跟爸妈借”。有时真想喊一句醒世名言“宁做真实的自己,不做人设的人肉广告牌。”可惜,听者寥寥。此情此景,只能感慨精致生活是场戏,主角还是得靠钱包撑场面,服了!
各位看官,咱们一定要明白,看一个人最光鲜的社交动态,跟隔着屏幕闻花香差不多,真要追了过去,九成是塑料味。这年头,别人的精致多半靠刷卡贷撑门面,假的比真发票都真;你看得眼馋,自己攒破表,哪有意思?话又说回来,要真有本事,谁还非得靠人设过日子?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终归还得过“买菜煮饭熬日子”的普通日常。
当然了,“精致生活气氛组”发展下去也挺好,好歹带动周边经济租包市场红火,滤镜APP升级不停,信用卡公司笑到合不拢嘴。实在不行,大家就把朋友圈当成时装秀台,脱胎换骨靠想象,作为乐子看看也行,千万别太上心。毕竟咱们的幸福感,真不是装修出来的,还是得脚踏实地地“把日子熬成自己的味”!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那些满身光环、朋友圈格调拉满的人,越容易在现实里露馅?难道说,我们拼命追逐精致生活、表面光鲜,其实根本只是集体型焦虑的体现?到底是社会压力逼人人装,还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点“虚荣癌”?咱们要不要也加入气氛组、把滤镜调到最亮?还是索性摆烂,安心喝小酒撸串,活成真实又平凡的一天?你怎么看?欢迎底下留言,咱们一起唠一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