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有多少人口?
当俄乌冲突进入第四个年头,两国人口数据已成为衡量战争代价的核心指标。截至2025年7月,俄罗斯人口约为1.439亿,较2022年减少约250万;乌克兰人口则从战前的4300万暴跌至2800万-3400万,相当于每3个乌克兰人中就有1人因战争消失。这场人口危机的背后,是两国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地缘困境。
一、俄罗斯:老龄化与移民困境的双重绞索
俄罗斯的人口衰退是慢性病与急性创伤的叠加。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其人口从1.48亿降至2025年的1.439亿,年均减少约10万人。这种衰退在冲突中被进一步放大:2022年俄军动员30万预备役,2023年征兵目标增至40万,导致适龄劳动力加速流失。更严峻的是,俄罗斯正经历全球最严重的老龄化——5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30%,每1000名劳动人口需供养471名老年人,养老金系统濒临崩溃。
为应对危机,俄罗斯出台了堪称激进的生育政策:生育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可获得每月1.2万卢布(约1300元人民币)补贴,生育十个孩子的母亲可获“英雄母亲”称号及终身福利。但这些措施成效有限,2024年上半年新生儿仅59.96万,创1999年以来新低。移民本是填补人口缺口的关键,但2025年临时移民配额从1.06万大幅削减至5500人,且中亚劳务移民因歧视和政策收紧加速外流,2023年净移民人数降至-17.8万。这种“生育鼓励与移民排斥”的矛盾政策,暴露出俄罗斯在人口战略上的撕裂。
二、乌克兰:战争制造的人口黑洞
乌克兰的人口危机是一场人为灾难。战争爆发后,670万人逃往欧洲,370万人流离失所,东部顿巴斯地区青壮年流失率超80%。更残酷的是,强制征兵导致人口结构畸形——18-60岁男性被禁止离境,前线伤亡人数虽存在争议(泽连斯基称4.3万,西方媒体估算40万),但劳动力市场已陷入瘫痪。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乌克兰劳动力人口较战前减少53%,即便每年吸引50万移民回流,也需40年才能恢复元气。
人口崩溃正在重塑乌克兰的社会基因。女性占总人口54%,男性仅46%,性别失衡导致婚姻市场萎缩、生育率暴跌——2023年新生儿仅18.7万,死亡率是出生率的三倍。更深远的影响在于,630万难民中43%已在欧盟获得居留权,其中高学历群体占比超60%,这种“人才外流”将使乌克兰失去重建的核心动力。正如乌克兰未来研究所警告的:“当废墟上的新建筑竖起时,战前乌克兰早已成为历史课本中的概念标本。”
三、数据争议背后的地缘博弈
两国人口数据的统计差异,本质是地缘政治的投射。俄罗斯官方数据未包含克里米亚(约200万)和顿巴斯控制区(约1000万),若计入这些地区,其实际人口可能接近1.55亿。乌克兰的统计同样存在矛盾:政府控制区人口约2400万-2900万,但世界人口综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估算为3895万,这种差异源于统计范围是否包含俄控区及未登记难民。
更微妙的是,人口数据已成为舆论战的武器。乌克兰政府淡化人口流失以维持国际援助信心,而俄罗斯通过移民政策调整强化“人口安全”叙事。例如,俄罗斯将顿巴斯地区纳入“特别军事行动区”,既规避了国际社会对人口吞并的指责,又为未来人口统计埋下伏笔。这种数据政治化,使得真实人口状况成为“战争迷雾”的一部分。
四、人口衰退的连锁反应
人口危机正在改写两国的经济逻辑。俄罗斯因劳动力短缺,建筑行业工资三年上涨40%,推高通胀至7.4%;乌克兰则因黑土地埋雷无法耕种、能源设施被毁,GDP萎缩至战前的30%。社会层面,俄罗斯出现“移民贫民窟”与“本土劳工冲突”,乌克兰则面临“寡妇村”与“孤儿潮”的人道主义灾难。
地缘格局同样受此冲击。俄罗斯通过“人口置换”巩固对新控制区的实际占领,而乌克兰为吸引难民回流,不得不放弃部分主权——例如允许欧盟在其领土设立“难民重返中心”。这种人口衰退与主权让渡的恶性循环,正在将乌克兰推向“半主权国家”的深渊。
结语
当我们用数字丈量俄乌人口危机时,看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统计,更是文明尺度的创伤。俄罗斯的老龄化与乌克兰的人口断层,揭示了现代战争对社会基因的不可逆破坏。这场危机的终极启示在于:人口既是国家实力的根基,也是战争最残酷的牺牲品。当国际社会聚焦于战场胜负时,或许更应思考:如何让那些消失的数字,不再成为历史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