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媒体曝光了某地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的相关问题。这一现象令人深思,其背后折射出部分基层干部“唯上不唯实”的扭曲政绩观,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整治。
农村公厕建设,本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实事,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国家大力投入资金,各地积极响应政策,目的是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从“方便”之事中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然而,在个别地方这一惠民工程却走向了畸形,新建公厕长期闲置,资金投入打了水漂,村民生活未得到改善,而相关部门却似乎对这一“建而不用”的怪象视而不见,直到媒体曝光才匆忙应对。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群众利益的漠视。
“唯上不唯实”的政绩观,根源在于部分干部错误的权力观和价值观。他们将上级领导的认可视为仕途晋升的“敲门砖”,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打造“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上,只为在领导视察时能够获得几句夸赞,为自己的履历增添“亮点”。在这种错误观念驱使下,他们不顾实际效果,不考虑群众需求,只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如果“唯上不唯实”成为一种“成功经验”,势必会让更多干部产生投机心理,不再踏实做事、真抓实干,转而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讨好上级、制造虚假政绩,进而破坏整个政治生态。
“铁锁公厕”被舆论的浪潮冲开,然而全国范围内,仍有无数“隐形锁”禁锢着基层治理的活力,掩盖着许多畸形政绩观。敲碎这些枷锁,不仅需要纪委监委的问责利剑,更需要从考核机制到干部培养的系统性变革。要强化使命担当意识,让干部深刻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真正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改变单纯以“上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大群众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际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让“唯上不唯实”的干部没有市场。要强化监督问责,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各类项目建设和干部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及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形成有力震慑。
文/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