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烂尾,修了十年反成废铁! 俄媒《消息报》捅破窗户纸:军方已准备放弃这艘“移动靶标”,转而押注轻型航母。 劲爆的是,俄专家公开呼吁:向中国买歼-35隐形舰载机!
昔日军工霸主低头求购中国战机,背后是俄造船厂连两栖舰都造不动的残酷现实,以及苏-75隐形战机“PPT造机”的难产困局。 这场交易若成真,将是中俄军事合作的历史性转折,俄罗斯人放得下骄傲吗?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维修已成俄罗斯海军的无底洞,2017年启动大修至今,这艘苏联遗产遭遇起重机砸穿甲板、船厂失火等连环事故,原定2021年完工的计划泡汤。
俄国防部内部报告显示,其舰体腐蚀程度远超预期,动力系统修复成本飙升到天文数字。 2024年的一次内部评估会上,多名将领直言:“再投钱就是扔进大海! ”
放弃“库兹涅佐夫”号不是简单的退役决定。 俄海军内部爆发激烈争论:太平洋舰队前司令阿瓦基扬茨上将带头炮轰,称现代高超音速导弹和无人机蜂群面前,6万吨级航母就是“活靶子”,几分钟内就会被击沉。
北方舰队高层坚决反对,强调若失去航母,俄海军将从全球力量退化成“海岸警卫队”,连北极航道控制权都可能拱手让人。 最终,主张转型的“轻型航母派”占据上风,不是不造航母,是造不起大的了。
轻型航母计划看似务实,实则暴露俄军工的致命伤。 新方案瞄准3-4万吨级小航母,类似美军“闪电航母”,俄造船厂连两栖攻击舰都造不利索。 23900型“伊万·罗戈夫”号2020年开工,五年过去仍在船台趴窝,官方宣布2028年才能下水。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工人私下吐槽:“生锈的龙门吊、退休的老师傅,拿什么造新航母? ”扎心的是关键技术缺失:电磁弹射器全靠纸上设计,耐腐蚀钢材被西方卡脖子。
舰载机选择戳破俄罗斯的军工泡沫,现役的苏-33仅剩20余架,生产线早已荒废;米格-29K性能停留在20年前,面对中美五代机毫无还手之力。 俄专家克拉姆尼克在《消息报》撰文,把话挑明:国产苏-75舰载版纯属画饼!
这架2021年航展亮相的“PPT战机”,因缺资金、缺订单至今未首飞。 若强行研发舰载型号,需15年才能服役,2040年的战机还没出厂就已落后一代。
歼-35成为俄专家眼中的唯一救命稻草,中国这款隐形舰载机已小批量服役,折叠机翼设计完美适配轻型航母。 其涡扇-19发动机不开加力即可超音速巡航,内置弹舱挂4-6枚导弹,还能外挂反舰武器。
俄方最眼红的是成熟度:中国自用版与外贸版同生产线,成本可控。现实的是定制空间,发动机可换俄制RD-33M,导弹兼容俄军R-77M,软件调试就能解决。
买歼-35对俄罗斯是面子问题,对中国是顺手生意。 歼-35本就是外贸机型,巴基斯坦2025年首批收货,埃及紧盯舰载版。 沈飞生产线分几条给俄罗斯毫无压力。
俄海军若采购,需直面两个尴尬:一是歼-35为弹射起飞设计,滑跃起飞会牺牲30%载弹量,除非连中国电磁弹射器一起买;二是配套体系空白,没有空警-600预警机配合,歼-35战力腰斩。
俄国防部的预算表让一切构想显得苍白。 2025年军费超60%投向乌克兰战场,陆军坦克损耗、导弹库存见底才是优先项。 海军将领哀叹:“军费只够修核潜艇,航母? 梦里见吧! ”即便中方愿卖,俄方也拿不出造航母的百亿美元。
讽刺的是,俄智库报告显示:若采购中国整舰(如075型两栖舰改装航母),成本比自建低40%,工期缩短五年,这句话被国防部文件直接划掉,批注:“不符合战略自主原则”。
这场讨论在俄罗斯国内炸出深层次分裂。 圣彼得堡海军论坛上,退休将领怒斥“买中国装备是耻辱”,网民却刷屏反问:“苏-75在哪里? 239号舰在哪里? ”《消息报》的评论区成民意缩影:“当中国航母搭载歼-35巡逻太平洋时,我们还在为生锈的库舰吵架。”军工联合体更被推到风口浪尖,苏霍伊设计局紧急声明“苏-75进展顺利”,却被扒出2024年试飞计划再度跳票。
莫斯科防务展的偶遇场景耐人寻味,俄海军代表围着中船展台反复询问075型两栖舰参数,对沈飞的歼-35模型“绕道走”。 一位随行记者透露:“他们摸了三次机翼涂层,半句询价不敢说。 ”这种微妙态度揭示核心矛盾:技术上,歼-35是俄轻型航母的最优解;心理上,却是昔日老师向学生低头的最后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