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美元“大贬值”时代,如何更好配置资产

美国经济正面临一场“超级风暴”。2025年6月CPI数据显示。其通胀率已回升至2.7%,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样居高不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成为通胀“助燃剂”,通过推高进口成本将美国经济拖向“类滞胀”泥潭。

债务危机与通胀形成恶性循环。2025财年前六个月,联邦政府赤字已突破1.3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天印出超过70亿美元债务。而《大而美法案》将债务上限推高5万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将增加超过3.4万亿美元新债务。

美联储陷入两难境地:为抑制通胀采取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而降息虽能缓解国债利息压力,却无异于“印钞”,进一步稀释美元购买力。

政治干预使情况雪上加霜。市场已开始为鲍威尔可能的离任定价,潜在继任者沃勒和哈塞特被视为更倾向满足总统降息诉求的人选。一个被政治缰绳拴住的美联储,难以担当稳定器角色。

面对超过36万亿美元的天量债务,美国政府要想“正经”还钱,已经别无可能,推动美元大幅贬值,以达到稀释债务的效果,成为解决美债问题的唯一选择。

面对美元即将出现的大幅贬值,全球央行也正在用实际行动投票。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央行净购入黄金量连续第三年超过1000吨,2025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中国央行已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储备,波兰、土耳其、印度等国也加入购金大军。与黄金增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国家开始减持美债,中国已连续数月减少持有量。

支付体系层面,替代方案快速崛起。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处理金额高达44.25万亿元。这一数据折射出全球贸易结算体系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美元稳定币的崛起,被视为美国金融霸权的新武器,但其本质仍是旧危机的延续。当前全球稳定币规模约2500亿美元,其中美元稳定币占比高达99%。

美国《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必须由100%美元现金或93天内到期的短期美国国债作为储备资产。这一设计使稳定币成为美债的“输血”工具,但2500亿美元的体量与36万亿美元的美债总量相比,占比微乎其微。

经济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稳定币本质上仍是美元信用的延伸。其核心问题在于,稳定币发行锚定短期债券,未解决占比70%的中长期债券续作问题;同时其规模扩大会加剧短期美债市场不稳定性,削弱宏观政策调控能力。

欧洲央行对美元稳定币的扩张发出严厉警告。市场基础设施与支付部门顾问尤尔根·沙夫指出,若美元稳定币在欧元区成为主流支付工具,欧洲将面临类似“美元化”新兴市场的困境,货币政策自主权将被严重削弱。

如果稳定币开始支付利息,可能引发传统银行存款外流,削弱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信贷的能力。当私营部门发行的数字货币逐渐取代传统支付工具,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石将被侵蚀。

在美元动荡之际,达利欧建议投资者将15%资产配置于黄金与比特币。这一建议背后是对“硬通货”价值的重新认识。

黄金作为“非债务货币”,其价值不受单一国家信用状况影响。当国家偿债困难时,传统货币可能贬值,而黄金则显现避险价值。桥水基金在2025年第一季度就增持了价值3.19亿美元的黄金。

传奇投资者Rick Rule更为悲观,他警告因美国巨额债务,美元在未来十年可能失去75%的购买力。“我持有黄金不是因为我希望它涨到3500美元,而是害怕它涨到12000美元”,他解释道。按当前金价计算,12000美元意味着约250%的上涨空间。

比特币凭借其2100万枚的固定总量和去中心化特性,成为数字稀缺性代表。但达里奥坦承:“我有黄金,也有一点比特币,但不多”,反映其对比特币波动性和监管不确定性的谨慎态度。

大宗商品同样具有抗通胀属性。铜、铝等工业金属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因供应弹性不足、需求刚性,在通胀时期往往能有效保值增值。

多元化配置至关重要。达利欧强调:“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建议关注A股、港股核心资产及受益于去美元化的非美货币。

2024年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超1000吨——这是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从未有过的黄金回流潮。波兰、土耳其和印度的央行行长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种古老的保值工具。

在美元确定性贬值的情形下,全球资本正经历一场大转向。摩根大通将中国股票评级上调至“超配”;高盛研究报告指出,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股本回报率(ROE)已回升至10.5%,较过去五年均值高出1.2个百分点。

恒生指数市盈率徘徊在8.7倍历史低位,沪深300指数12.3倍的动态PE,不仅低于标普500指数的23倍,更显著低于新兴市场16倍的平均水平。这种深度折价,正在吸引全球长线资金悄然布局。

美元大贬值时代,黄金、比特币、稀缺金属、优质中国资产,成为全球投资者保卫自身资产的最佳组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