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7月28日,官方发布了育儿补贴制度的具体方案,从2025年1月1日开始,不管是一孩、二孩还三孩的家庭,每年都能领到3600元的补贴,直到孩子满3岁为止。
中央财政应该担起发放育儿补贴的主要责任。
这几年,许多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育儿补贴政策。其实,育儿补贴应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而地方财政则作为辅助力量。原因在于,大部分地方财力不足以支持生育补贴,只有中央财政才具备这样的资金实力。而且,人口具有流动性,地方政府未必是生育率提升的直接受益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到其他地方工作,为国家做贡献,却不一定对本地有直接帮助。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想要增加人口,吸引外来人口的方式,往往比单纯发放育儿补贴要更划算。
今年两会上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要“制定促进生育的政策,发放育儿补贴,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服务,增加公共托育资源。” 这表明,中央财政会主要负责育儿补贴的钱,而地方现有的各种育儿补贴政策,作为补充和增强措施,也会跟进,一起努力,平衡各地的差别。
这次推出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标志着全面提高育儿福利的开始,挺让人振奋,也值得点赞。但跟养娃的各种高额花销相比,这次的补贴金额真的偏低:每个孩子每年才3600元,也就是每个月不到三百元,而且只补贴到3周岁,三年下来也就10800元。另外,没有考虑四个以上的孩子也能享受补贴,这个小遗憾还挺明显。
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花费平均达到53.8万元,而这次的三年育儿补贴总额,实际上就只占到这个平均养育成本的2%而已。
粗略算算吧,假设每年有1000万宝宝出生,每个孩子每年能拿到3600元的补贴,那年度补贴总额大概是360亿元。如果全部补贴那些不足3岁的婴幼儿,那么每年的补贴总额就差不多在1000亿元左右。
咱们建议按家庭里的孩子数情况,给家庭发一些补贴,具体的方案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现金补助:每个一孩每个月发1000元,二孩则是2000元,三孩及以上的每月则是3000元,持续到孩子满16岁或18岁为止。
第二,个人所得税和社保优惠:二孩家庭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与社保的减半政策,而三孩及以上家庭则可以全免这两项税费(对此类家庭如果条件特别优越的话,还可以设个上限,把补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是关于购房补贴,可以用按揭利息返还的方式来实现。比如说,对二孩家庭,返还房贷利息的50%;而对于三孩及以上家庭,房贷利息全额补贴,不过得设个封顶额度,也就是说补贴总额不能超过一个固定的上限。
这些补贴大概占GDP的2%到5%左右。每年几万亿的财政支出,看起来挺大的,但如果想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有人在担心得,大量发放生育补贴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其实,这个担心归根结底主要看两个方面:社会产能的利用率和就业市场的饱和情况。现阶段,我国某些行业产能还是有点剩余,而就业岗位也没完全饱和,通过刺激消费,倒是能把那些闲置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给调动起来,让经济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目前面对的不是通胀压力,而是物价整体下行的通缩困境,所以,用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还是挺必要的。给育儿家庭发点钱,短期里会带来婴幼儿用品的需求增长,长远来看,还会带动电器、汽车、房产、教育、通信、旅游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额外的需求,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消化一些产能过剩,增加就业岗位。长远考虑的话,人口增加还能增强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中国急需改观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态势。
中国的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883万跌到2023年的902万,短短7年就减半了。相比之下,日本在陷入严重的超低生育率后,出生人数从1982年的150万降到75万,用了整整41年时间。
虽然2024年中国的出生人口略有上升,但由于育龄妇女人数下降、结婚的人数减少,加上生育意愿低迷,预计2025年的出生数会再次出现下降。从七普数据看,2025年,15-49岁育龄女性比2020年少了1600多万,而20-39岁的女性比2020年也少了1400多万。民政部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全国登记结婚只有610.6万对,比上一年少了157.6万对,下降了20.5%。
在生育率上,近年来中国的水平基本只有维持人口更替的一半左右,其中2023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1,远远低于更替水平的一半。
目前,中国的出生人口占全球比例不到7%,但老年人口却占了超过25%的份额。少子化问题如果严重,势必会加快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工作年龄的人口相对需要养老的人口会不断减少,导致整个社会的养老费用和税收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人口也会背负越来越重的税负。可以预料,如果生育率不大幅度上升,未来20年内,中国可能会变成世界上老龄化和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并且这个趋势还会持续加剧,严重影响国家财政和经济的活力。
按照现有的生育水平,出生人数大概每过30年就会减半,这个势头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开始是奶粉、儿童用品和托育这些行业受到影响,然后波及到教育、食品、服装什么的,接着是房子、家具、家电、电子产品、汽车、旅游、娱乐等领域。最后还会影响到医疗、养老和殡葬相关行业。这些面向消费者的行业逐步带动面向企业的行业也受到牵连。这样的趋势不只是需求的真实减少,预期的未来需求也在下降,导致国内投资的热情变低,还可能引起资金流出和富裕阶层更快地选择出国生活。
长期低生育率对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起不了太大作用,相比人口稳定的情况,快速老化和减少的社会会让技术发展变得更慢,最终甚至会停滞不前。关键在于人口,人口规模是推动创新的基础变量,人口越多,能投入的研发人员也就越多。这种“多多益善”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而是具有递增的效果,也就是说,人口越多,整体创新力越强,人均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就叫规模效应。另外,人口的年龄结构也会影响创新。一般来说,三十多岁是创业的黄金年龄,所以,国家如果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尤其是三十出头的群体,就能助推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反过来,如果国家快速老龄化,那年轻发明家和创业者的数量就会变少。老龄化社会还会形成一种阻挡作用,也就是老年人占据了许多重要岗位和资源,影响年轻人升迁和锻炼的机会,进而减弱年轻人的创新热情和创业动力。
因此,中国现在特别需要推出一些力度很大的生育支持措施,来应对出生率和人口出生数下降的问题。比如,发放育儿补贴,这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办法,属于支持生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给钱补贴孩子出生确实有效,不过力度得够狠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看看国内外的经验,育儿补贴政策确实有助于提高出生率,但得狠狠地补,才能起到作用。
根据韩国统计厅的数据显示,从2024年7月到今年3月,韩国每个月的出生人数已经连续九个月在增加,2025年第一季度的出生率也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媒体说,这对正在面对人口难题的韩国来说,算是个“好兆头”。
韩国出生人口的回升跟生育补贴政策有一定关系。保健福祉部在2024年1月11日宣布,大幅增加对两岁以内婴幼儿父母的补助金,想借此鼓励更多人生娃。根据《中央日报》的报道,新政策规定,家里有1岁以下宝宝的父母每个月能拿到100万韩元的补贴(差不多人民币5000元);养育1到2岁幼儿的父母,每月则能领到50万韩元。
7月23日,《湖北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用政策“钥匙”打开生育“密码”——破解人口增长难题的天门探索》的报道,透露出这些消息:2024年天门市的出生人数同比多了17%,是8年来首次出现从下降变成增长的情况;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继续表现出不错的趋势,比去年同期多了5.6%。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几个月大部分地区公布的出生登记和生育登记数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天门市今年上半年的出生人口却逆势上涨。天门市委书记纪道清表示:“从2023年9月开始,我们不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出婚恋、孕育、生育、托育、教育、住房等一体化的扶持措施,建立起覆盖全人群、贯穿整个人生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他认为,要加快打造一个有利于生育的城市环境,就必须真金白银地投入,营造一个尊重、鼓励和保护生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按照天门目前的鼓励生育政策,各类奖励叠加的话,生第一、二个孩子最高能拿到28万元的补贴,三孩的话最高可以拿到35万元的奖励。
海外和国内的经验都显示,发放补贴来鼓励生育确实有用果,要是补贴没见成效,往往是因为补贴力度不够大,该加大力度了才行。
其实,发钱补贴生育只算是支持生育政策中的一部分,要想真正提高出生率,可得靠多方面的努力。这事儿说白了,是个系统工程,得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打造个对生育友好的环境。最近,国务院开了个常务会议,安排了一些渐进式的免费学前教育措施。搞这些免费教育,能大大减轻家庭的育儿开销,也能缓解年轻人养孩子的经济压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生育意愿。
目前呢,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产能过剩,投资也基本饱和了,找那些回报高、能带来长期益处的项目其实挺难的。其实,唯一靠谱的“新基建”投资,反倒是孩子这块儿,把更多的福利拨给养育孩子的家庭,既能推动生育率上升,又能带动消费,促使经济发展。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育儿问题,又推动了经济增长,真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