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93小时的大暴雨停了,但这一数据让人沉默”

“93小时的大暴雨停了,但这一数据让人沉默”

“7月下的北京,不只有烧烤摊的浓烟飘在空中,还夹杂着一丝让人倒吸凉气的高湿气。这一场‘雨神’的大型卸货现场,不仅让北京彻底领略了‘下得了水饺、泡得了孩子’的威力,更让无数人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30条生命的逝去,千余处设施的受损,我们不得不问——这场雨,究竟‘恐怖’在哪?”

要说这场暴雨有多猛,恐怕是一句“天漏了”都无法形容。北京此次极端强降雨,已被气象学家评为“百年一遇”的大暴雨级别。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165.9毫米,而密云局部地区的降水量更是带着“吓人光环”——543.4毫米!换句话说,这样大的雨量直接可以把一个火车站变成游泳馆。

但,数据够吓人,伤害更实锤。这次降雨不仅带来了惊人的降水量,还让全市31处道路损毁,136个村电力中断,仅看这些数字就让人胆战心惊。更令人揪心的是,截至7月28日,这场暴雨已经让30条生命戛然而止,其中密云区28人;几乎落泪的我们也不得不直面这场“雨灾”的教训。

转眼之间,这次暴雨让北京这座“最现代都市”仿佛穿越回农耕社会——你能想到吗?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地区通信设施损毁,村民靠”望天”联系外界。而那些被紧急转移的8万余人,现在可能正挤在临时安置点里担忧家园的安危。

“这雨,猛在哪?”

我们得明白,这不是什么普通的“夏日阵雨”。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影响,暖湿气流“疯狂加码”,北京雨势从“中量补充”直接跳到了“超级攻击”。大气对流加剧,一天之内,密云的郎房峪变成了一片“泽国”,每一滴雨水都在上演“大地入侵战”。

北京并不是没有防范,但我们高估了现代城市对自然之力的抗性——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让不少山区村落几乎“冻屏”了。密云一带由于地质土壤的特性,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产生的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人在这样的极端环境里,根本连喘气的机会都没给。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随着极端天气频发,我们能否真正认清地球的“暴脾气”?科学家早就喊话了全球气候异常、极端降水增多已成“新常态”。这次暴雨,不只是北京人遭了罪,更是对全社会的反思机会。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终究是个‘宝宝’。”

还记得今年年初,“城市天幕管理”成为讨论热点时,人们笑着调侃“下雨别冲垮了咱北京的快递小哥”?现在再想,面临这等威力的极端降水,不是小哥不努力,而是雨水给城市打开了全新的“残酷副本”——排水系统的压力、山区居民的安置、次生灾害的预警……都让人重新审视了我们对“天灾”的预防成熟度。

在这片巨大阴影下,也有些温暖的亮光直击心灵。不信?那就看看一组组刷屏的数据8000多人的转移,仅耗时12小时,消防+武警的协同作战,简直是一部现实版《灾难片中的逆袭》。更不用说,那些手机摄像头下记录的小善意——满身湿透的志愿者分发物资、拖着泥泞鞋底的村委干部挨家挨户敲门确认。

即便如此,我们也绝不能“过一阵雨天忘了打伞”。现在,北京正在全力修复供电和通信设施,确保灾后恢复。但从个体到全社会,我们都需思考当强降雨再来时,我们是否能更从容应对?

点睛

有人说,现代城市像是一座巨大的“隐形黑伞”,能为所有人遮风挡雨。但这场暴雨告诉我们,伞再大,也敌不过风吹雨打;伞再厚,也无法全身而退。与其总想着让“伞”撑住世界,不如从现在起,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如何在狂风中“稳住脚跟”。或许,这才是这场极端降雨带来的最大教训。

(配图建议孤灯下社区志愿者分发物资;消防救援队员涉水背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