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1864年攻克常州后,没有急着去打金陵,反而让手下部队原地休息。
这做法,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连他弟弟李昭庆都感到不解。
淮军那时正强盛,刚把苏南的太平军打跑了。
金陵城就在眼前,曾国藩的湘军围了很久都没攻下。
这机会多好,换了别人,肯定早就冲过去了。
他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真是让人琢磨不透,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毕竟官场水深,每一步都得小心。
但李鸿章不一样,他没急着冲。
他开始想怎么给手下人,特别是他弟弟李昭庆,争取好处。
这事做得好,能让朝廷高兴,也能让将士服气,里面学问大着呢。
他弟弟李昭庆得了朝廷给的“知府”职位,高兴极了。
他跑去催李鸿章,说金陵城近了,快去攻打,还能立功,至少能当个道台。
他感觉这是个好机会,不能错过。
李鸿章听了这话,却不当回事。
他只说了一句:“乘胜往前走,怕是会得意忘形,最后反而不划算。”他弟弟不理解,追问说,这是好事,怎么会不划算呢?
李鸿章没有多说,随便找了些理由应付过去。
他说淮军打仗累了,要休息。
他还说江苏南边开着口子,长兴和湖州还在敌人手里,不能随便调兵。
他还训弟弟,说湖州安全对淮军很重要,他去管是为大局,不是多管闲事。
其实,这些话都只是借口。
李鸿章心里有更深的打算。
他很清楚,自己是曾国藩带出来的。
要是没有曾国藩的帮助,他和淮军就没今天。
这时候跑去金陵抢功,别人会说他忘恩负义,只图自己好处。
这样一来,他的名声就毁了,以后在官场上就难走了,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而且,曾国荃围攻金陵两年,吃了很多苦,眼看就要成功了。
你突然过去插手,把人家努力多年的成果拿走,不就是给自己树了个大敌吗?
李鸿章很聪明,他懂官场规矩。
他知道要超过曾国藩,不是和他对着干,而是要靠着曾国藩向上走。
所以,他得装作“知恩图报”,让曾国藩愿意帮他。
这种做法,李鸿章用得很熟练。
他给朝廷回话,先说了3个不能马上听命的理由:淮军太累要休息;部队要守很多地方,没兵了;大炮还没准备好,都是小炮,打金陵城没用,这些理由,听起来都站得住脚。
那时候,朝廷很着急。
慈禧一直下命令,让李鸿章的淮军去金陵帮忙。
朝廷知道淮军有攻城的大炮,这正是曾国藩兄弟很缺的。
朝廷还给曾国藩封了个“统帅”的头衔,意思是让他顾全大局,不要只管自己人。
但李鸿章的回话,不只是说“不去”。
他换了个说法,很随意地说了句狠话:“曾国荃的部队围攻两年,还没成功。他写信说,金陵缺的不是兵,是钱。现在挖了10多条地道,有几条估计5、6月就能挖通,要是能早点炸开,就不用别人帮忙了。”这话,可真是字字珠玑啊。
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在替曾国荃说话。
解释说金陵围攻久了,不是兵少,是没钱。
还透露曾国荃挖地道,很快会成功。
但你仔细想想,这分明是“高级黑”。
他这是在暗示朝廷,曾国荃根本不想别人插手,所以才不让淮军去。
更绝的是,他把曾国荃挖地道的事说出来。
万一地道战没成功,曾国荃就彻底没面子了。
这摆明了就是打压对方。
他既让曾国藩觉得他懂得报恩,又让朝廷明白,他李鸿章和曾国藩不是一伙的,该出手时绝不留情,一举多得。
曾国荃当时很焦急。
他带着5万湘军围城两年,硬攻、挖地道、招降,所有办法都试了,金陵城就是没动静。
更糟的是,欠饷厉害,军心不稳。
再拖下去,城没攻下,部队可能就散了。
曾国荃急得肝病又犯了,直接晕倒在地。
曾国藩心疼弟弟,写信说自己也想请李鸿章来。
因为淮军有火炮,能快点攻城,也能帮湘军分担一半防守任务,减轻弟弟的负担,这兄弟情深,可见一斑。
但曾国藩又想,李鸿章来了,不就抢走他们兄弟两年来的成果吗?
而且李鸿章气势正盛,万一说话不客气,再让曾国荃的病加重怎么办?
曾国藩很为难,只好让曾国荃自己决定。
曾国荃是个硬脾气,直接回信说:“不用别人帮忙。”他嘴上硬气,可金陵城下的情况却越来越差。
这时候,有消息说太平军和捻军的主力,由陈得才带着,正在日夜赶路,来帮金陵。
清廷这下坐不住了。
他们派大军去拦,同时严厉批评曾国荃,又催曾国藩快点和李鸿章联手,形势真是刻不容缓。
曾国藩心里开始动摇,怕出问题。
但曾国荃还是不听,坚决不让淮军来抢功劳。
曾国藩没办法,只好亲自写信给李鸿章,想让他自己退缩。
这封信写得,真是话里藏话。
信里表面说,曾国荃的将领都盼着淮军来。
但又拐弯抹角地提,淮军富裕,湘军穷,怕淮军来了,湘军会没士气。
还说淮军常立大功,脾气大,怕两军合不来,攻下城会争抢财物。
最后竟说,如果两军一起发军饷,就能好好相处。
这番话,听起来是为对方着想,实际上字字句句都是在给李鸿章设套,让他知难而退,真是老谋深算。
这话意思很明显,不就是让李鸿章的淮军也像湘军一样,一个月发3、4两银子吗?
这分明是想把淮军吓跑。
李鸿章看了这信,笑了。
他回了一封信,表面很直白,其实也藏着厉害的话。
信里写道:“接到兵部的命令,要派我的部队去金陵帮忙。我觉得您两年辛苦,还没成功。我不敢去碰您看重的地方。”这话很厉害。
他直接点明了曾国藩把金陵当成自己的地盘,不让别人碰。
这封回信,真是把官场上的潜规则玩了个透,让人拍案叫绝。
李鸿章接着说,自己平定吴地,得罪了很多人,抱怨很多,不能随便行动。
最后一句最关键:“常州打下来后,我假装生病回了苏州,已经上报了不能去金陵的原因。言外之意,您应该明白。”这分明是告诉曾国藩:我不能去,不是我不想去,是您不让啊。
曾国藩收到这封信,心里一沉。
他明白李鸿章抓住了他的弱点。
这事要是传出去,朝廷里那些正直的官员和反对他的人,肯定会骂他这个两江总督只顾自己,不顾大局。
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怎么办呢?
曾国藩这个老手,马上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把难题扔给李鸿章。
他立刻向朝廷上奏,要求“督促李鸿章快去金陵”。
他还说服曾国荃,兄弟两人都写信给李鸿章,请他带兵来帮忙攻打。
这下,李鸿章真的被逼到绝境了。
老师在朝廷面前,把话说得完美无缺。
皇帝又接连下命令催促。
这时候,他是要继续坚持立场,还是顺着大家的意思做呢?
李鸿章的选择告诉我们,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做个“君子”,因为这时候的“君子”最有价值,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但是,这个“君子”不能没有原则。
他得把话说清楚,把事情提前摆明。
他是怎么做的呢?
5月30日,李鸿章上了一个奏折,就是有名的《筹划金陵湖州缓急片》。
奏折里,他还是扮演“君子”,详细说了淮军为什么不能去金陵。
理由还是那些:湖州敌人很多,淮军走不开;火炮部队还没准备好,洋枪容易炸,火炮也坏了,要休息。
这些理由,说得天衣无缝。
他这招,真是把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都堵死了,让人无话可说。
但最厉害的,是奏折最后一段。
他写道:“我一直接到严格的命令,要我的部队去金陵会攻。曾国藩兄弟也多次叫我。这事关系大局,不管有没有用,我都应该尽力帮忙。”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厉害之处:“我打算这几天从太湖去长兴前线看看情况,再决定怎么调兵,然后回苏州。如果到7月份金陵还没打下来,我就会亲自带火炮部队去金陵城下。”这番表态,简直是把曾国藩兄弟架在火上烤,不得不加快进度。
这话一说,大家就都明白了。
李鸿章这是给曾国藩兄弟下了“最后期限”。
他的意思是,我李鸿章不是不帮,但我有难处,现在去不了。
但是,朝廷和你们曾家都这么催了,我不能不给面子。
我先去看看情况,如果7月份金陵还没攻下,我就会亲自带队过去。
这几句话,李鸿章就表现出他仁义到了极点,而且很有底线。
他既保住了朝廷和曾国藩的面子,又给自己留了退路。
最关键的是,他把压力完全抛给了曾国藩兄弟。
这一手,玩得真是高明,让人不得不服气。
这份奏折,他还特意附了一份,分别寄给了曾国藩和曾国荃。
官场高手过招,真是表面平静,内里波涛汹涌。
李鸿章不抢功劳,表现出报恩,这让曾国藩兄弟心里很舒服。
同时,他又说出不能去金陵的真正原因,让曾家兄弟很尴尬,又不敢再乱指挥。
他又一次“抗旨”,但又帮曾国藩兄弟洗清了嫌疑,保住了他们的面子。
最后,他留了个后手,说了期限。
要是金陵没攻下来,他再去就是奉旨办事,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收到这奏折和信,心里肯定很复杂,但嘴上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拼命去攻城。
好在,曾国荃最后靠挖地道,攻下了金陵。
这时候,李鸿章就能名正言顺地去帮忙了。
曾国藩见到这个让他又喜欢又头疼的学生,握着他的手,真心说了一句:“我们兄弟俩的面子,多亏你保全了。”这话,意思很深。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过招,滴水不漏,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