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在银川和几位做能源投资的朋友吃饭,他们突然聊起附近一个“闷声发财”的小兄弟。“你说吴忠?那地方羊肉出名啊。”我当时插了句嘴,结果满桌人都笑了。“早就不只是滩羊啦,”一位搞光伏的老总抿了口红酒,“人家现在玩的是水下养鱼、水上发电,连沙特人都跑来买他们的治沙技术。”
这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趁着开春,我特意绕道去吴忠转了几天。车子刚下银川河东机场高速,导航显示离吴忠市区还有48公里,窗外景象却已不同——成片的光伏板像给丘陵披上铠甲,板阵间隙偶尔闪过牛羊的身影。来接我的本地司机张师傅挺得意:“我们这叫‘一度电也不浪费阳光’,连羊圈顶上都是太阳能板。”
张师傅家就在金积工业园区附近,他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化。“以前这里就是普通农村,现在你看路左边是伊利的新厂区,右边是宁夏金世纪包装的智能工厂。知道吗?去年全市冒出来两万多个新老板。”他说的应该是新增市场主体数据,但用词鲜活得多。
在盐池县的滩羊智慧牧场,我摸到了传说中的电子耳标。牧场负责人马燕告诉我个小故事:有回传感器报警显示某只母羊体温异常,兽医赶去才发现是耳标被树枝勾住了。“虚惊一场,但这技术真管用。”她说着打开手机APP,屏幕上跳动着每只羊的实时体征数据。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和盒马合作的区块链溯源系统,顾客扫码能看到羊的“羊生档案”——连它最爱啃哪种牧草都记录在案。这种极致透明化让吴忠滩羊身价翻了三倍,上海高级餐厅里,28元一串的烤肉成了招牌。
青铜峡的黄河岸边又是另一番景象。导游小杨指着峡谷说:“游客都夸这儿像江南,其实水里养着鱼,水面漂着光伏板,岸上用草方格固沙——每个草方格底下还埋了固沙菌剂。”她弯腰从沙地里抠出个小玻璃瓶,“就这玩意儿,中东国家抢着买,去年技术转让费赚了三个多亿。”我忽然想起飞机上看到的新闻:宁夏正在建设全国首个省域全水系生态修复项目。此刻站在黄河边,听着水声拍岸,才真切感受到生态经济的脉搏。
晚饭时误打误撞闯进一家葡萄酒庄。老板老陈原在深圳做IT,五年前回乡接手了父亲的葡萄园。“你看这些橡木桶,”他敲着酒窖里的木桶,“以前要从法国进口,现在隔壁村木匠做的桶被波尔多酒庄订走了。”最受欢迎的是“私人葡萄园主”计划,消费者花八万元认领亩地,酒庄代管酿酒,年末按收成分红。“去年有个上海客人,品酒时发现他家地块的葡萄特别甜,直接追加了三亩。”
回程那天,出租车电台播着吴忠工业增长领跑全区的新闻。张师傅突然感慨:“我们这儿风大太阳毒,过去人都嫌。现在嘛……”他努嘴指向窗外,旷野上白色风机缓缓旋转,叶片划破湛蓝天空,像巨大的时代钟摆。光伏板阵列在夕阳下泛起粼粼波光,恍若一片金属海洋。这一刻忽然懂了,为什么荒漠小城能跑赢首府——他们把老天爷给的每粒沙、每缕风都点化成了黄金。
吴忠的故事让人想起小时候玩的拼图游戏。别人盯着残缺的部分发愁,他们却把每块碎片翻过来,在背面画出新图案。当西北风卷起黄沙掠过黄河岸,有人捂住口鼻匆匆逃离,也有人张开麻袋接住风沙——转头卖给迪拜的土豪建沙漠别墅区。这大概就是生存的智慧:在贫瘠处扎根,向烈日借光,把苦咸水酿成酒。下次再听人抱怨家乡资源匮乏时,或许该提醒他:去看看宁夏平原上那些会发电的棉花田,还有戴着电子耳标的网红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