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西搞了个大动作——全球最大的蚊子工厂在库里蒂巴落地了,一周能产出1亿枚蚊卵。官方说这是为了对付登革热那些蚊子传的病,想用生物防治的法子治本。
这事儿一出来,网友吵翻了。有人觉得思路挺靠谱:把野外抓来的雄蚊弄去实验室,用射线照得没法生娃,再放回大自然。这些"绝育雄蚊"跟雌蚊交配后,后代就没了,蚊子数量自然就降下来。比起天天喷农药,这招听起来更环保,还能从根上断了病毒传播的路。
但也有人后背发凉:能造这种蚊子,保不齐哪天就有人搞出带病毒的蚊子?万一控制不住,岂不是自掘坟墓?这种担心也不是瞎想,毕竟是跟生物打交道,一步错可能就捅出大篓子。
其实这种"以蚊治蚊"的法子,早就有地方试过。比如以前广州就搞过类似的项目,释放绝育蚊子后,局部地区的登革热病例确实少了。但巴西这规模太吓人了,一周1亿枚卵,相当于在自然界投下一支"蚊子大军",能不能精准控制,不让它们变成新的麻烦,确实得捏把汗。
说到底,技术本身没对错,关键看怎么用。登革热每年在热带地区折腾得人不得安生,尤其是巴西这种蚊子扎堆的地方,老百姓早就受够了。建工厂的初衷是想让大家少生病,这没错。但步子迈这么大,就得有更严的监管跟着——比如这些蚊子会不会变异?会不会影响其他生物链?万一效果不如预期,有没有紧急叫停的办法?
毕竟,跟蚊子较劲是为了活得更好,可不能为了打一只蚊子,最后把自己关进更危险的境地。巴西这步棋,到底是驱散疾病的曙光,还是藏着风险的暗雷,还得让时间说了算。但有一点肯定没错:折腾归折腾,把安全攥在手里比啥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