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中国出兵超过135万,那么朝鲜又给过中国什么支援?
1950年,美国为争夺东亚地区利益,悍然插手朝鲜内战,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美帝野心世人皆知,妄想通过占领朝鲜半岛来威胁中国,将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随即我国组成了规模浩大的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境内,与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作战。
抗美援朝的三年时间里,我国有超过135万的志愿军将士奔赴前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那么,作为一同抗击美帝的亲密战友,朝鲜又给过中国哪些支援?
一 中国出兵朝鲜的代价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建国之初的立国之战,也是新中国在极端条件下所取得的一场伟大胜利。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新中国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
首先就是人员伤亡。
在抗美援朝的三年时间里,我们先后派出了解放军13兵团、9兵团、3兵团、19兵团、20兵团和23兵团,前后共计240万官兵轮流进入朝鲜与联合国军作战。
根据统计,志愿军阵亡、负伤、被俘、失踪的官兵有38万2千人。
其中战斗阵亡的人数达到了19万7千人,最让人痛心的是在第五次战役之中,志愿军60军的180师,因为未能及时得到撤退命令,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一次战役就有7000多人被俘。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破碎。
相比较之下,联合国军的伤亡更大,其中美国阵亡3.6万人,受伤约10万人,失踪加被俘接近1.3万人。
在最主要的美国之外就是南朝鲜,在整场战争中负担了伤亡的大头,阵亡13.8万人,受伤45万,被俘加失踪3.2万。
除了这两个国家以外,其他参战的联合国军部队共计阵亡约4000人,受伤约1.3万人,失踪加被俘约1700人。
因此,联合国军的总人员损失是80万左右,相较于志愿军38万的伤亡人数,联合国军方面的伤亡人数是两倍以上。
并且这还是志愿军处于极端后勤物资不足的情况下,打出来的伤亡比,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时,出现了很多的非战斗减员。
这是因为中国志愿军的医疗条件不足,导致当时的许多伤员得不到有效救治而变成了阵亡,中国重伤员的阵亡率是美国人的3倍之多。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志愿军能在这么大的“硬件”差距之下打赢抗美援朝战争,是一个奇迹。
其次就是物质财富的损耗。
战争一个吞噬生命和财富的冷血机器,新中国集举国之力打赢了朝鲜战争,自己投入的各项物资损耗是一个无法精确计算的天文数字。
单说向苏联采购武器装备从而产生的债务问题。
在志愿军入朝之初,毛主席就向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阐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不足。
经过双方的磋商和谈判,苏联曾答应满足中国人民志愿军60个师的武器装备问题,但后来苏联以运输困难为由拖欠装备,直到1954年才运送完毕。
除了武器装备,志愿军的汽车也有着很大缺口。
志愿军入朝之初,由于部队缺乏对空优势,导致补给线经常遭到敌人空军破坏。
入朝作战的前两个月,志愿军的汽车就损失了一半,急需汽车运输物资。
苏联方面很快就答应了我方的要求,仅1950年一年,就为中国提供了5000辆汽车,到战争结束时,志愿军的车辆已经达到7万余辆。
这些装备都不是白给的,是需要我方花钱购买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我们一共欠了苏联共计56亿卢布。
这对于一贫如洗的新中国来说,可以算的上是天文数字,这笔账我们咬着牙一直还到了1965年才结束。
除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朝鲜战争还给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增加了困难。
我们在战争中的主要对手除了美国人和南朝鲜伪军,还有与之联合作战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共计17个国家组成的军队。
另外,还有意大利、挪威、瑞典、丹麦和印度等国家组成的医疗队。
以上22个国家遍布五大洲,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无疑于增加了他们对新中国的敌意。
战争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展开了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政策,客观上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发展增加了难度。
然而即便是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我们依然没有后悔过这场战争!
因为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如:“血浓于水,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的道理并不难理解,东北一直以来就是中华大地的国防要地,中国近代史,无论是日本人还是西方侵略者,都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侵略中国的。
至于血浓于水的情谊,其实早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同志,就对中国的解放战争进行了大量无私的支援。
毛主席就曾经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上染着朝鲜烈士的鲜血!”
那么,朝鲜都给过中国什么支援?
二 平壤办事处的设立
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我军在东北地区的局势十分被动。
迅速组建起来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不过十余万,而国民党在东北部署的兵力一度超过了40万之多,并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
为了应对敌人可能到来的攻势,1945年11月,肖华司令员邀请金日成到安东,对国内敌我形势进行磋商和交流。
肖华当时就向金日成提出,在必要的时候把解放军部队的伤病员、军属和后勤部门向朝鲜境内转移,并且一些机关和部队还需要借道朝鲜转移到北满。
金日成在听了肖华的话之后,当即表示同意,他说:“如果你们在战斗中实在有困难,朝鲜是你们可靠的后方。”
随后金日成亲临安东,命令属下搭建各项基础设施,为后来安东地区乃至整个南满我党军政机关、部队、后勤部门、伤员和家属,及时的向朝鲜境内安全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次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为了在朝鲜建立隐蔽的后方,同时解决各系统驻朝办事处统一领导问题,派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和中共北满分局秘书长朱理治赴朝鲜。
在同朝鲜党中央和驻朝苏军司令部协商之后,我方在朝鲜组成办事机构平壤办事处,统一负责中共对朝鲜的一切外交事务。
根据陈云的指示,平壤办事处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做好东北战场伤病员的撤退、安置和战略物资的转移工作;
借道朝鲜走廊,沟通南满、北满以及大连和其他根据地的物资交流,输送人员过境;
向朝鲜求援和采购作战物资;发展中朝两党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经济贸易往来;协助朝鲜劳动党做好华侨工作。
1946年10月,10万国民党军分左中右三路向着安东在内的辽东解放区展开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安东的我党军政机关按照原先制定好的战略计划转移。
在安东战略大转移期间,从安东撤到朝鲜境内或借道朝鲜向南满和北满转移的单位有很多,如上千名待分配干部组成的干部团,安东纺织厂,宽甸县党政军机关等。
前后有10万安东地区干部、军队、家属撤退到了朝鲜,或是从朝鲜借道向长白山地区转移。
四保临江战役发动之前,辽东军区就将后勤部指挥机构组成前后两个梯队。
后梯队由安东、桓仁转移到了朝鲜的江界和满浦,负责对原有伤员的医疗、物资保管与支援前梯队后勤等工作。
辽东军区后勤部弹药库设在朝鲜水丰、碧潼、楚山、满浦、江界、中江和国内抚松、满江、北岗等地。
当时朝鲜不仅接纳东北民主联军的后方医院撤至朝鲜境内,而且还直接帮助我方医治伤员。
朱理治在1947年6月27日写给东北局的《关于北朝鲜对东北解放战争支援情况的报告》中提到:“通化、安东失守之后,辽东有1.5万多伤兵、家属人员撤退至北朝鲜,中间虽经过几次精简,但直到通化、安东收复前,仍有5000多人,就是现在仍有2000多人,在一个异民族的国度里,长久地将这样多的伤兵分住在老百姓家里,他们是忍受着外交上的困难,自始至终给我们照顾和帮助,雅鲁一度提出将轻伤送回,重伤交医院,但后来了解到有实际困难,即作罢论。”
朝鲜不仅允许我方伤员撤至境内,还允许东北民主联军的后勤运输机构移驻朝鲜,情况紧急时还会派人帮助我们完成运输任务。
如辽东军区撤出安东时将一部分被服、弹药等军用物资储存在朝鲜境内,四保临江战役期间的11月底,各部队急需军需、服装等物资。
辽东军区副政委江华指示军区司令部和后勤部将这些储备在朝鲜境内的物资运到临江,运送任务就是由朝鲜运输部门完成的。
朝鲜群众先将军需物资从分散的储备点集中到距离临江较近的朝鲜江界,然后江界人民委员会组成了有正副驾驶员20多人,10辆汽车的运输队,专门为我军运输这批物资。
此外,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有很多来自北满、南满、大连、山东以及香港的我方机关、部队、学校、民主人士,也纷纷借道朝鲜,来往于各地之间。
其中就包括我党的许多高级干部,如杜平曾在1946年9月从延安赴北满哈尔滨期间借道朝鲜。
张爱萍将军则是在1946年头部伤病复发,组织上送他到苏联治疗,也是借道朝鲜南浦、平壤到北满,然后到的苏联。
东北局驻平壤办事处全权代表朱理治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到:“1947年春,由安东去新义州然后沿江至满浦再到辑安的2000人,由大连去临江的新兵3000人,春初由大连去北满干部2000余人,都是经朝鲜北部过境转运分赴各地的。到1947年6月27日的统计,仅9个月经朝鲜北部过境的人员不下2万人,辽东地区随来随往者,尚不计其内。”
除了这些辅助性的军事工作之外,在解放战争之中,不少朝鲜人更是直接加入到解放军的行列之中,与我们并肩战斗!
三 来自朝鲜的人力支援
东北解放战争期间,生活和战斗在东北的朝鲜人主要分为四部分:
一是从苏联哈尔巴罗夫斯克苏联远东红军步兵独立第88国际教导旅派到东北的朝鲜人官兵。
二是已经回国又被金日成派到中国东北帮助中共工作的原抗联的朝鲜同志。
三是从延安和关内各地挺近到东北的朝鲜义勇军。
四是当时生活在东北的广大朝鲜居民。
这四类朝鲜人很多都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直接参加了解放中国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
周保中将军曾经在1947年做过统计:参加过中国东北民主联军正规部队的朝鲜人有12万人,加上参加地方部队的朝鲜人,先后共有25万朝鲜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这些由朝鲜人组成的中共武装,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的,他们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
很多由朝鲜人组成的地方部队在长久的征战中逐渐升级为民主联军的主力部队,直接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解放长春,四平战役,辽沈战役等东北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中也都有他们的身影。
这些朝鲜人组成的部队有独立编制,也有与中国人部队混编的,主要参战部队是以朝鲜官兵为主的第4野战军43军156师。
156师从喜峰口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再从河北省码头镇出发南下,参加了强渡长江战役。然后大战阳信,解放江西武宁县城,会师于南昌城下,参加江西剿匪。
156师在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涌现出了很多英雄集体和3000多名英雄人物。
在江西首届群英会上,156师许多官兵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其中一半以上是朝鲜官兵。
除却人力援助,朝鲜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也为我们付出了不少的物资支援!
四 朝鲜对东北解放战争的物资支援
日本殖民朝鲜36年,并且将朝鲜作为了侵华战争的跳板和战略基地,所以朝鲜境内有很多的日军军火库。
日本投降之后,这些军火库里的武器装备除了一部分武装朝鲜人民军以外,剩下的全被当时占领朝鲜的苏联红军看管。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枪支严重不足,陈云和萧劲光就到朝鲜请求给一些装备支援。
金日成在得知此事之后,当即决定向东北民主联军提供10万枪支武器,并让自己的警卫团团长负责运送。
东北民主联军方面负责接收这批装备的人是黄玉清,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高尚的革命道义》中明确记载了接收这批武器装备的经过。
此外,朝鲜还支援过东北民主联军数目不小的炸药,这些炸药都是从朝鲜咸兴兴南化肥厂生产出来的。
周总理一直牢牢记着这件事,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访问朝鲜的时候,还特意去了咸兴化肥厂,对此事表示感谢。
朝鲜方面则在厂区内建起了一座周恩来铜像,以表示对周总理到访的纪念,这也是朝鲜境内唯一一座外国领导人的铜像。
在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吉东军分区的部队军服配发有些困难,司令员姜信泰和政委唐天际就写信到平壤,请求朝鲜援助。
金日成得知这件事之后,当即慷慨解囊,不但提供了可以做1万套成衣军装的上好布料,还将1000套成衣军装和一车皮药品相送,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当时,东北局驻平壤办事处首席代表朱理治在写给中共中央的《两年来对朝鲜外交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中,将朝鲜支援中国东北的物资综合统计为:“配合总部及南满来的同志向北朝鲜索取和购买的作战物资,先后从北朝鲜获得2000多车皮的武器弹药。”
有关资料记载,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朝鲜还支援了东北民主联军生产武器的各种原料,如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其他的还有雷管、导火索、硝酸、丙酮和胶鞋等。
朝鲜还应东北民主联军的要求,支援过袜子、纸张和印刷材料等物资,种类之丰富,大大的弥补当时东北军队的各项所需。
朝鲜对中国东北的电力支援则是发生在通化和安东两地。
1946年10月,通化民主政府在进行转移的时候,为了不让敌人占有电力资源,忍痛炸毁了发电厂和电力设施。
通化的党政机关和部队撤到临江之后,面临用电困难,只好从临近的朝鲜后仓搭建输电设备,从而保证了临江根据地的用电需求。
1947年5月,通化第二次解放,我方请求朝鲜能再次提供临时电源,保障城市运转,此次输电达一年之久。
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朝鲜除了无偿的为我军提供各种物资之外,也积极展开合作贸易。
金日成非常重视中朝之间的贸易往来,甚至于以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的名义下达指令,要求朝鲜各级政府机关,全力配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军进行贸易往来,要“以友谊的态度来配合”。
当时东北向朝鲜出口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大豆和双鸭山的焦炭,鹤岗的煤及民用品。
朝鲜向我方出口的物资,大多都是军用物资,如硫酸、硝酸、甘油、炸药等。
除了东北局与朝鲜的贸易之外,位于山东的华北局也在和朝鲜做生意,整个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我方与朝方之间的贸易总额有过一个统计:“我方对朝贸易输出品总额为24684万元,输入品总额36526万元。”
由此可见,朝鲜对我军解放东北,乃至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事业助力颇多,除了物资上的援助,更是有不少的朝鲜革命人士牺牲在了中华土地之上。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英雄杨靖宇,在他牺牲之前的最后一名警卫员李东华就是金日成送过来的朝鲜战士。
杨靖宇在1940年2月被敌人包围在濛江县的时候,李东华始终不离不弃,护卫到了最后时刻,直到英勇牺牲。
作为同属共产主义阵营的革命同志,同时又是在历史上血脉相承、唇亡齿寒的坚实友邦,中朝人民的友谊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坚固。
中朝人民会永远团结在一起!
#瞭望中国抗战#